单纯是高贵的品质
作为“鼠小弟”的拥趸、粉丝、发烧友,诸如此类,在中文版第二辑出版之际,自然是要额手相庆、奔走相告的,但本着对作者作品负责的态度,觉得还是丑话说在前头比较厚道。
放下刚读完的5册“鼠小弟”第二辑,说实话没有读第一辑时那种欲罢不能、爱不释手的感觉,多少还有点心存不满,这不满可能因为两点:一是人物失焦,二是故事太“满”。
看过第一辑的读者对“鼠小弟”会有非常非常深刻的印象,尽管其他动物朋友也都悉数登场,但合上书后,脑子里哪哪都是“鼠小弟”的小小身影和它红红的小背心。读完第二辑就没有这么强烈的感受,唱主角的不只是“鼠小弟”了,其他出现过的动物,大象、长颈鹿、海狮、小鸟等等走马灯似的轮番上台,有点程式化。读完一个故事后,觉得很挤,人物杂多却看不到鼠小弟,心里会问:“咦,鼠小弟哪儿去了?”或许因为第一辑的创作更个体化,关注的是这个小孩(鼠小弟),由这一个推及普适性;而第二辑重心转向群体性,关心的是这些小孩(儿童),普适性先行,再拿个体说事。所以我还是偏爱《打破杯子的鼠小弟》这种个体风格强的故事,个体经验鲜明又能反映儿童的普遍心理。
熟悉“鼠小弟”第一辑的朋友都知道,两位作者非常讲究故事的“起承转合”,第二辑里我们看到“生日礼物”和“荡秋千”等故事抖了很多有趣的包袱,但有的故事结尾明显感到开放性和留白不够,显得太“满”。比如“换一换”这个故事,日本还有一本类似题材的《换一换》(佐藤和贵子著)。这个故事的结尾,鸡妈妈看着“嗯”一声的小鸡纳闷地说:“咦,这孩子怎么啦?”读故事的妈妈这时一定会忍俊不禁,而孩子也会急着问:“妈妈,小鸡的叫声哪儿能换回来呢?”书合上了,可故事还没有结束。而“鼠小弟”第二辑的“换一换”,结尾交代太多,想象引申空间小了,回味也就淡了。
对个别作品的不满意当然不会改变中江嘉男、上野纪子两位创作者在众多“粉丝”们心目中的地位。曾经有人评论:“假想一下,你的面前有一个孩子,如果不弯下腰、俯向前,近距离地、同等高度地观察,你会遗漏多少细节?
如果你恰巧是一个爸爸或妈妈,你将失去多少发现与沟通的机会?“正是因为中江嘉男、上野纪子夫妇俩把儿童”当作人来对待“,对孩子倾注无限理解和热爱,才能创作出可爱的”鼠小弟“,让我们能够弯下腰、俯下身,用孩子的视角一起面对那个在他看来那么大的世界。
今年十月份,有幸见到两位作者,进行了短暂的交流。当时,被问及多年前少画两撇的“海狮胡子事件”时,已是花甲老人的夫妇俩,仍然不好意思地把目光转开,自嘲地笑着说:“呵呵,那是对自己的惩罚。”像两个犯了错的孩子。在后来的酒会上,一位故事姐姐为大家朗读《鼠小弟的小背心》,看到她那么用心地演绎自己的作品,他们在台下阴影处静静地微笑。站在他们身旁,从他们的眼睛里我看到一种单纯的光,那时你会想说,单纯真的是种高贵的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