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爱贝圈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当前位置: 首页 -> 阅读 -> 绘本

《想吃苹果的鼠小弟》

《想吃苹果的鼠小弟》高高的树上长着可爱的红苹果。鼠小弟好想吃。要是像鸟儿一样能飞,像猴子一样会爬树,像大象一样有长长的鼻子,像……多好啊,看到其他的动物一个个使出自己的本领摘走苹果,鼠小弟羡慕地想。它学着袋鼠的样子跳,可是跳不高,学着犀牛的样子去撞树,结果碰了个鼻青脸肿。海狮虽然也没有其他动物那样的本领,可是,当它用顶球的绝活把鼠小弟抛到树上时,两个人就合作摘到了苹果。故事的结果是出人意料的,又是令人愉快的。
所有的艺术作品,不管多么简单,都应该含有某种程度不同的意义。儿童书也不例外。接受自己和自己的天性,比起竞争,更重要的是在自己的基础上发展自己,这是现代教育中最应该教给孩子们的事情。而且,含蓄的意思往往比生硬的灌输能更长久地存留在人们的心里。
想吃苹果的鼠小弟是一个拟人化的小朋友形象,他从自己小个子的角度观察世界,他通过不断学习、尝试以及合作,达成自己的愿望。作品中,无论是那一树红苹果、可爱的鼠小弟还是接踵而来的各种动物,都画得生动、具象、传神、可爱,符合儿童的阅读心理,对于培养儿童的尝试精神和认知能力都有很大帮助。作者选择了不同的角度来表现一个象征着小男孩形象的鼠小弟的生活、心情、神态。构思精巧有趣,绘图清淡传神。

绘本预览[点击全屏观看]......

评价:
2
0
0
0
0

内容介绍......

单纯是高贵的品质 
作为“鼠小弟”的拥趸、粉丝、发烧友,诸如此类,在中文版第二辑出版之际,自然是要额手相庆、奔走相告的,但本着对作者作品负责的态度,觉得还是丑话说在前头比较厚道。
放下刚读完的5册“鼠小弟”第二辑,说实话没有读第一辑时那种欲罢不能、爱不释手的感觉,多少还有点心存不满,这不满可能因为两点:一是人物失焦,二是故事太“满”。
看过第一辑的读者对“鼠小弟”会有非常非常深刻的印象,尽管其他动物朋友也都悉数登场,但合上书后,脑子里哪哪都是“鼠小弟”的小小身影和它红红的小背心。读完第二辑就没有这么强烈的感受,唱主角的不只是“鼠小弟”了,其他出现过的动物,大象、长颈鹿、海狮、小鸟等等走马灯似的轮番上台,有点程式化。读完一个故事后,觉得很挤,人物杂多却看不到鼠小弟,心里会问:“咦,鼠小弟哪儿去了?”或许因为第一辑的创作更个体化,关注的是这个小孩(鼠小弟),由这一个推及普适性;而第二辑重心转向群体性,关心的是这些小孩(儿童),普适性先行,再拿个体说事。所以我还是偏爱《打破杯子的鼠小弟》这种个体风格强的故事,个体经验鲜明又能反映儿童的普遍心理。
熟悉“鼠小弟”第一辑的朋友都知道,两位作者非常讲究故事的“起承转合”,第二辑里我们看到“生日礼物”和“荡秋千”等故事抖了很多有趣的包袱,但有的故事结尾明显感到开放性和留白不够,显得太“满”。比如“换一换”这个故事,日本还有一本类似题材的《换一换》(佐藤和贵子著)。这个故事的结尾,鸡妈妈看着“嗯”一声的小鸡纳闷地说:“咦,这孩子怎么啦?”读故事的妈妈这时一定会忍俊不禁,而孩子也会急着问:“妈妈,小鸡的叫声哪儿能换回来呢?”书合上了,可故事还没有结束。而“鼠小弟”第二辑的“换一换”,结尾交代太多,想象引申空间小了,回味也就淡了。
对个别作品的不满意当然不会改变中江嘉男、上野纪子两位创作者在众多“粉丝”们心目中的地位。曾经有人评论:“假想一下,你的面前有一个孩子,如果不弯下腰、俯向前,近距离地、同等高度地观察,你会遗漏多少细节?
如果你恰巧是一个爸爸或妈妈,你将失去多少发现与沟通的机会?“正是因为中江嘉男、上野纪子夫妇俩把儿童”当作人来对待“,对孩子倾注无限理解和热爱,才能创作出可爱的”鼠小弟“,让我们能够弯下腰、俯下身,用孩子的视角一起面对那个在他看来那么大的世界。
今年十月份,有幸见到两位作者,进行了短暂的交流。当时,被问及多年前少画两撇的“海狮胡子事件”时,已是花甲老人的夫妇俩,仍然不好意思地把目光转开,自嘲地笑着说:“呵呵,那是对自己的惩罚。”像两个犯了错的孩子。在后来的酒会上,一位故事姐姐为大家朗读《鼠小弟的小背心》,看到她那么用心地演绎自己的作品,他们在台下阴影处静静地微笑。站在他们身旁,从他们的眼睛里我看到一种单纯的光,那时你会想说,单纯真的是种高贵的品质。